谈到书法中的笔法、章法、字法概念会相对清晰,可一说到墨法,往往想到的是“浓淡干湿枯”,墨法到底是什么?它凭什么能和笔法、章法、字法并列呢?何为墨韵?“墨韵”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主要指墨色运用所呈现的韵律感、层次感及其营造的意境美。以下从核心内涵、艺术表现和文化意蕴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内涵:墨色的“活态”表达
“墨韵”的本质是通过墨色(浓、淡、干、湿、焦等)的变化与交融,赋予画面或书作以生命力。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墨分五色”,即墨色可通过水分调控呈现丰富层次,而“韵”则强调这种变化的自然和谐,如音乐般富有节奏,既非机械堆砌,亦非随意涂抹,而是画家或书家情感与技法的统一。
二、艺术表现:书画中的墨色境界
1. 国画中的墨韵
- 在山水画中,墨韵可表现山川的氤氲气象:浓墨勾皴显筋骨,淡墨渲染生烟岚,湿墨晕染见润泽,干墨皴擦现苍劲。如元代倪瓒“一河两岸”式的淡墨枯笔,营造出空寂荒寒之境;明代徐渭的泼墨大写意,以墨色酣畅淋漓传递狂放情感。
- 花鸟画中,墨韵可刻画物象的质感与神态:八大山人以简淡墨色绘鱼鸟,白眼向天,墨韵中见孤高;郑板桥墨竹的干湿浓淡,既显竹枝坚韧,又含文人风骨。
2. 书法中的墨韵
书法虽以线条为主,墨色变化亦至关重要。王羲之《兰亭序》中,墨色随行文节奏由润渐枯,“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孙过庭《书谱》),展现书写时的情绪流动;宋代米芾“刷字”时的墨色浓淡,增强了笔法的跌宕之感;现代林散之草书以“墨舞”著称,枯笔飞白如干裂秋风,湿墨饱满似润含春雨,墨韵与笔势浑然一体。
三、文化意蕴:虚实相生的哲学境界
墨韵的深层内涵源自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思想:
- 墨为实,韵为虚:墨色是物质载体,“韵”则是精神超越,二者结合体现“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
- 水墨交融,有无相生:如八大山人画中大片留白,墨色浓淡间的“空白”并非虚无,而是“计白当黑”,赋予观者想象空间,暗合道家“虚实相生”的宇宙观。
- 文人精神的载体:墨韵的枯润浓淡,常被文人赋予人格象征??浓墨如君子端严,淡墨似隐士淡泊,干墨显坚韧,湿墨见圆融,成为士人情感与品格的外化。
总结
“墨韵”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审美语言,它超越了墨色本身的物理属性,成为技法、意境与文化精神的统一体。无论是国画中“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生机,还是书法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节奏,其核心皆在“以墨传韵,以韵达心”,展现出中国艺术“重意轻形”“虚实相济”的独特魅力。
也之,202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