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洲草原的旱季结束,一场透雨过后,原本枯黄的土地上会奇迹般地冒出一片青翠----非洲尖毛草在短短几周内就能长到2米多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地之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初的半年里,它看似毫无动静,实则在地下默默延伸根系,最深可达28米,横向扩展的须根更是密布数平方米。这种"先隐后显"的生长智慧,恰是对"物欲其高,必广其基"最生动的诠释,也为当代年轻人的成长之路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


 


一、扎根:成长的静默序曲

 

尖毛草的生长轨迹颠覆了人们对"成长"的直观认知----它将生命中最关键的成长期隐藏在地表之下,以近乎"蛰伏"的姿态完成根系的扩张。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生存法则的深刻洞悉:东非草原气候干旱,狂风肆虐,若没有深广的根系吸收水分、固定根基,即便短暂长高也会被风雨摧折。成长从来不是线性的狂飙突进,而是在无人问津处完成的能量积蓄。

 

年轻人的成长亦如草木扎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速成"成为一种诱惑:有人渴望三个月掌握一门技能,有人奢求半年实现阶层跨越,却鲜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做"根系工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自然不做徒劳之事。"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对基础知识的深耕、对思维方式的打磨、对心性品格的锤炼,实则是支撑人生高度的隐形根系。就像尖毛草的根系在地下交织成网,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框架、抗压能力,也需要在漫长的静默期里相互勾连、彼此滋养,才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屹立不倒。 


二、蛰伏:对抗浮躁的生存智慧

 

尖毛草的"静默期",本质上是一种对抗环境不确定性的生存策略。在旱季的严酷环境中,它选择将能量向内收敛,而非向外张扬,这种"藏器于身"的智慧,恰是当代年轻人最需要补足的精神钙质。社会节奏的加快催生了"即时满足"的心态,我们习惯了短视频的瞬时刺激,期待着努力后的立竿见影,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其实,所有伟大的成长都需要"蛰伏期"。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之前,经历了190次失败的实验;梵高生前仅卖出一幅画作,却在孤寂中完成了对艺术语言的重塑;王阳明龙场驿的寒夜,在饥寒交迫中悟透"心即理"的哲学真谛(笔者曾专程前往探秘)。这些看似"停滞"的时光,实则是认知突破前的酝酿,是能力跃迁前的蓄力。就像尖毛草在旱季默默等待雨水,年轻人也需要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定力,在等待中积蓄势能----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主动的向内求索,在扎根中等待属于自己的"雨季"。 


三、爆发: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当雨季来临时,尖毛草的生长速度令人惊叹,仿佛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但这看似"奇迹"的爆发,实则是前期根系积累的必然结果。每一寸向上的生长,都对应着地下根系汲取的水分与养分;每一次迅猛的突破,都源于漫长时光里的点滴沉淀。成长的真相从来都是如此:没有无缘无故的高光,只有水到渠成的绽放。

 

年轻人常常羡慕他人的"高光时刻",却容易忽视其背后的"扎根岁月"。就像舞台上的精彩亮相,离不开台下千百次的彩排;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植根于日复一日的实验观察。庄子曾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人的成长高度,永远与基础厚度成正比。那些急于求成、试图跳过"扎根期"的人,就像没有深根的草木,即便暂时长高,也终会在风雨中倒伏。唯有像尖毛草那样,把根扎得足够深、足够广,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爆发出势不可挡的生长力量。

 

如有一日站在非洲草原上,仰望尖毛草的挺拔身姿,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植物的生长智慧,更是一种关于成长的哲学隐喻。"物欲其高,必广其基",这六个字道破了所有伟大事物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草木的生长,还是人生的进阶,都需要经历从扎根到蛰伏、再到爆发的过程。

 

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这启示我们: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更要守住内心的节奏,拒绝表面的浮华,专注于根基的打造;在这个崇尚张扬的社会,更要学会内敛蓄力,在无人问津处默默耕耘;在这个期待奇迹的世界,更要相信积累的力量,明白所有的"突然绽放",都是"早已准备"的必然。

 

愿我们都能如尖毛草一般,在人生的旱季里深耕细作,在风雨的考验中坚定扎根,终有一天,能在属于自己的雨季里,成长为自己生命中的"草地之王"----不是因为偶然的幸运,而是源于必然的厚积薄发。


也之,20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