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是一门兼具仪式感与生活智慧的学问,其中“小口小口地喝”并非随意之举,而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品饮智慧。掌握科学的品茶方法,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茶叶的魅力。
除了茶香可用来判断茶叶的优劣外,口感也是判断茶叶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茶汤入口,由嘴吸气,让茶汤在舌头表面旋转,茶味布满整个口腔,由舌头判别茶水的感觉。舌头的不同位置感应到的味觉不同,舌尖可感应到甜,舌根会感应到苦味,舌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品茶前的准备
选茶是基础,需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品类,同时注意查看茶叶的外形、色泽和香气,优质茶叶通常外形完整、色泽自然、香气纯正。
备器也有讲究,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茶具。绿茶适合用玻璃杯,便于欣赏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红茶可选用白瓷杯,能更好地衬托茶汤的红艳色泽;乌龙茶则常用紫砂壶,其透气性好,能让茶叶的香气充分释放。
取水同样关键,古人云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现代生活中,矿泉水或纯净水是不错的选择,水质的软硬会直接影响茶汤的口感。
冲泡的技巧
冲泡时,水温的控制至关重要。绿茶一般用 80-85℃的热水,过高的水温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和茶多酚,使茶汤变苦;红茶和乌龙茶则需要用 95-100℃的沸水,才能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冲泡时间也需掌握,绿茶冲泡 1-2 分钟即可,时间过长会导致茶汤苦涩;红茶可冲泡 3-5 分钟;乌龙茶则需要根据茶叶的紧结程度适当延长冲泡时间。
闻香与品味
茶汤冲泡好后,先不要急于饮用,可先闻其香。将茶杯靠近鼻尖,轻轻吸气,感受茶叶散发的香气,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香型,如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甜香、乌龙茶的花果香等。
闻香之后,便进入品味环节,这也是 “小口小口地喝” 的关键所在。小口啜饮,让茶汤缓缓流入口腔,与舌尖、舌面、舌根充分接触。舌尖对甜味敏感,舌面中部对鲜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这样能全面地感受茶的甜、酸、苦、涩等多种滋味,以及它们在口腔中交织融合的奇妙感觉。
茶汤在口中停留片刻后,缓缓咽下,此时还能感受到茶叶的回甘,即咽下后口腔中产生的甜味,回甘的强弱和持久度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茶汤的味道
茶汤入口,喝起来稍微有点苦,入喉后回味,感觉甜润、生津、醇厚、鲜爽,口齿留香的就是好茶。茶水如有很浓的青草味、青涩味、焦味、霉味等其他不正常的异味则是变质茶、劣质茶等。禅茶方面的书籍中有:“若是口鼻吃茶,只尝得苦,回得甜、闻得香,只有以心饮茶者,方能于静品细咂中体味出清字。”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层次,有了“苦尽甘来”的感受,到了“茶味唯有方寸知”的境地,或许近了“茶道”。
茶汤的温度
茶汤的温度与口感有直接的关系。品茶汤时,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是50℃左右,如果超过70℃,可能会因过热而让舌头麻木,严重的还可能烫伤,影响对茶汤的正确品味;如果水温太低,则会因为过于清冷而无法品味茶汤。另外,较低温度的茶汤,溶解在热汤中的物质逐渐被析出,茶汤变得不协调,品评可能会有偏差。
品味的方法
品味茶汤时,以五毫升左右较为适宜,如果满口都是汤,在口中难以回味滋味;过少时会觉得嘴里空旷,不利于辨别。品茶,讲究小口小口地喝,才称为“品”。
品味的时间要掌握好,五毫升的茶汤四秒钟在舌口中回旋两次,一杯茶品味三口即可。如果需要再品其他茶,为了更精确的比较味道,最好以温开水漱口,把舌苔上高浓度的黏滞物冲去后再品,才不会麻痹味觉达不到评比的目的。
品茶汤时,速度不能太快,很自然地吸入,也不能太用力吸,否则会加大茶汤流动的速度,导致茶汤从齿间缝隙进入口腔,不容易正确的评出滋味来。
茶汤的滋味包括浓淡、强弱、爽涩、刺激性、收敛性、活力、回味等特质。
茶有千味,适口者珍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如果每样茶都去品尝,时间久了,味蕾受影响,即使碰到好茶,也未必能品尝得出。那么如何辨别哪种茶适合自己呢?茶有千种,适口者珍,从适合自己口味的品类里挑选一种最喜欢的,这是“返璞归真”,也是相信自己的身体给予的信息,我们的身体本就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高灵敏度仪器,只是有时种种科学数据好像在引导我们使我们渐渐忽视了自我的本来感觉。
总之,品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选茶、备器、取水,到冲泡、闻香、品味,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技巧和学问。而小口小口地喝,能让我们更细致地感受茶叶的韵味,领略品茶的乐趣。不妨静下心来,按照这些方法细细品味一杯茶,感受其中的美好。
茶的滋味。口说不出,耳听不见,如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去尝试一样,茶适不适合,需要自己去品尝。茶的品尝需要心静、恬淡、平和,心越静,茶香越浓醇。就在此时此刻,手执香茗,心静如水,人淡如茶,浮沉人生,清凉世界,谢绝繁华,回归质朴。
也之,2025-8-10